彩畫作
[拼音]:caihuazuo
[外文]:decorative painting
中國古代建筑工程中為了裝飾和保護木構(gòu)部分,在建筑的某些部位繪制粉彩圖案和圖畫的專業(yè)。在宋《營造法式》中,彩畫作的作業(yè)范圍包括對柱、門、窗及其他木構(gòu)件的油飾。在清工部《工程做法》中把彩畫歸入畫作,把作地仗和油飾歸入油作。中國木構(gòu)建筑上繪制彩畫,源遠流長?!墩撜Z?公冶長》中有“山節(jié)藻?”一語,表明至遲在春秋時,建筑上已有彩畫。甘肅麥積山石窟北周窟中的彩畫繪在柱、枋上,已出現(xiàn)近似宋式角葉、清式藻頭的圖案。在敦煌石窟五代、宋初建筑的窟檐和南唐二陵中都有以紅為主調(diào)的彩畫。對古代彩畫的圖形、用色、做法記載最詳?shù)奈墨I是《營造法式》彩畫作和清工部《工程做法》畫作。按照這些做法繪制的彩畫分別稱為宋式彩畫和清式彩畫。此外,歷代還有不同于這些官式做法的民間做法。
彩畫用的顏料以礦物顏料為主,植物顏料為輔,加膠和粉調(diào)制而成。礦物顏料覆蓋力強,經(jīng)久不變色,有的有毒,能起一定的防蟲作用。
中國古代彩畫的主要手法
歷代彩畫雖在圖案、用色、做法上有所不同,但長期以來形成一些具有穩(wěn)定性的手法,如疊暈、間色、瀝粉、貼金等。
疊暈
用同一顏色調(diào)出二至四種色階,依次排列繪制裝飾色帶的手法。疊暈一詞始見于《營造法式》。用在構(gòu)件外緣時,深色在外;用在構(gòu)件中圖案四周時,淺色在外。內(nèi)外疊暈間各留一白道后填底色,稱剔地。這樣畫出的彩畫可突出構(gòu)件形體和主要圖案。兩組疊暈相并時,淺色在內(nèi),稱為對暈。明清畫作稱疊暈為退暈,使用很普遍。疊暈最早的實例見于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漆棺,可見已有悠久的歷史。
間色
在建筑相鄰各間的同類構(gòu)件上,或在同一構(gòu)件的不同段落或分件上有規(guī)律地交替使用幾種冷暖、深淺不同的底色的手法。如在青地上畫紅綠花,綠地上畫青紅花,紅地上畫青綠花,間隔排列,以較少的顏色造成較富麗的效果。在明清彩畫中,以青綠相間為定法。
瀝粉
用膠、油、粉調(diào)成膏,在彩畫上畫凸起的線,上覆明亮顏色,以加強彩畫立體感、層次感的手法。這種手法最早的實例見于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漆棺,在宋元壁畫上大量出現(xiàn),在明清建筑彩畫中廣泛應(yīng)用。
貼金
用膠畫線和圖案,上貼金箔的手法,可以調(diào)和不甚諧調(diào)的色彩間的關(guān)系;輝煌璀璨,多用于重點裝飾??梢云劫N片金,也可以瀝粉貼金(貼在瀝粉線上)。
彩畫工藝和品種
宋式、清式彩畫工藝和品種分述如下:
宋式彩畫
《營造法式》規(guī)定,畫彩畫處先遍刷膠水,再按所畫品種分別刷白色或棕灰色襯地。襯地上先按花紋略鋪底色,再細畫花紋。畫時顏色重疊處先刷礬水,全畫完成后罩一層膠水。目前所見宋以前唐代和宋以后元代的建筑彩畫也都是這種做法。宋式彩畫主要有五個品種。
(1)五彩遍裝彩畫:以暖色調(diào)為主,多用紅、朱、赤、黃等色。疊暈除青綠外,還用朱,為其他品種所無。所用圖案有各種華文(幾種花形圖案)、瑣文(密紋圖案),大型構(gòu)件還在華文、瑣文中間畫飛仙、飛禽、走獸、云紋等。闌額兩端畫各式如意頭裝飾,稱角葉。梁周邊疊暈,中心畫華文、瑣文。柱子上下畫錦文或疊暈,柱身畫纏枝花或團窠(團花)。這是用色和圖案最繁富的彩畫,用于重要宮殿。
(2)碾玉裝彩畫:包括柱子在內(nèi),均以青綠為主調(diào),不用紅色。其圖案與五彩遍裝彩畫基本相同,但不用飛仙、飛禽、走獸。
(3)青綠疊暈棱間裝彩畫:也以青綠為主調(diào),但不畫華文、瑣文,只用疊暈,柱身用青綠或素綠圖案。
(4)解綠裝飾彩畫:上部以紅色為主調(diào),斗?梁枋滿刷土朱,邊緣用青、綠相間疊暈,如正面青暈則側(cè)面綠暈,相鄰構(gòu)件青綠暈互換。但柱子仍畫綠暈,僅把柱頭、柱腳畫朱色或五彩錦地。
(5)丹粉刷飾彩畫:又稱赤白彩畫,全部以紅為主調(diào),斗?梁枋和柱子滿刷土朱,下棱畫白線,構(gòu)件底面通刷黃丹,然后表面通刷一道桐油,是彩畫中最簡單的一種。以土黃色代土朱時稱黃土刷飾。上述五種有時可在同一建筑中同時使用兩種,相間布置,稱為“雜間裝”。宋式彩畫遺物極少,而《營造法式》所載圖樣的圖形和所標顏色位置頗有錯亂,因之目前對宋式彩畫只了解一個概貌,尚待進一步研究。
清式彩畫
和宋式最明顯不同處是除游廊仍用綠柱外,建筑都用紅柱,檐下彩畫以青綠為主。清式彩畫柱子除金龍柱外,一般不加彩畫。彩畫重點在檐下,挑檐桁和下面的大小額枋都分五段,兩端稱“箍頭”,稍中稱“藻頭”,中間稱“枋心”,枋心邊線稱“楞線”。根據(jù)圖案,用色的差別,清式彩畫大體可分為三類。
(1)和璽彩畫:用在主要宮殿,以龍為主要題材,其中又可分為金龍和璽、龍鳳和璽、龍草和璽、金琢墨和璽等。和璽彩畫的藻頭作Σ形。在箍頭、 藻頭、 枋心上都畫龍。用色規(guī)律是明間挑檐桁為青箍頭,青楞線,綠枋心;下面的大額枋和相鄰間的挑檐桁為綠箍頭,綠楞線,青枋心。即同一間的上下構(gòu)件和相鄰各間的同種構(gòu)件青綠互換。每攢斗?中,斗用青則?用綠,相鄰各攢斗?青綠互換,柱頭科的斗一律用青色,平身科斗?雙數(shù)時中間并列兩朵用同色的。和璽彩畫中金龍和璽使用大量瀝粉貼金,最為富麗。
(2)旋子彩畫:以在藻頭上畫旋子得名,枋心上畫龍、錦、西番蓮,或只在素地上壓黑線,稱一字枋心。旋子彩畫的構(gòu)圖源于圓花藻頭,旋子是渦卷瓣旋花的簡化形式。明代的旋心部分常用貼金的如意頭、石榴或紅暈蓮花,色調(diào)鮮艷奪目。清代旋子和旋心都簡化成圓形,趨向定型化;著重構(gòu)圖變化和旋子的組合,以適應(yīng)大小額枋高度不同的要求,藝術(shù)性較差。清代又將旋子彩畫按退暈和貼金的多寡,分為六個等級,用在不同等級的建筑上。按順序為:金琢墨石碾玉、煙琢墨石碾玉、金線大點金、墨線大點金、墨線小點金、雅伍墨。
(3)蘇式彩畫:從江南的包袱彩畫演變而來。布局與和璽彩畫、旋子彩畫不同之處是在檁、墊板、枋三構(gòu)件上相當(dāng)于枋心處,統(tǒng)一畫一很大的畫心,稱“包袱”。包袱內(nèi)涂淺色地子,上畫山水、人物、翎毛、花卉等圖畫。兩端的箍頭也三件連在一起畫。但箍頭內(nèi)相當(dāng)于藻頭外端的位置又三件分開,各畫對稱的花紋,稱卡子。畫曲線的花紋稱軟卡子,畫折線的花紋稱硬卡子。包袱外緣由多折曲線組成,畫多層退暈。蘇式彩畫的題材多畫折枝花卉、花果、仙人、動物、魚鳥、草蟲、博古、福壽字等,比較靈活,多用在園林中。(見彩圖)
明代禁止一般住宅用紅色彩畫,現(xiàn)存大量明代建筑也確是用黑柱,上部用棕、黃綠等暖色調(diào)畫彩畫。在一些中小城市中,清代建筑的柱枋油飾仍沿明代舊制,以黑色為主調(diào)。清代江南的住宅和園林建筑的柱枋油飾則以栗色為主調(diào),和粉墻配合,色調(diào)雅潔,與官式彩畫風(fēng)格迥然不同。
建筑資質(zhì)代辦咨詢熱線:13198516101